《武训传》的著书,其作者是瞿旋。瞿旋对武训进行了深入研究,并著有《武训传》及《武训大传》等作品,详细记录了武训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貌。 《武训传》的故事梗概讲述的是清朝时期,一个叫武训的叫花子,通过行乞来筹集资金兴办义学,让贫穷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的故事。 武训出身贫寒,自幼失去双亲,孤苦无依。后来被一位好心的大娘收养,但大娘过世后,他不得不独自外出谋生。武训在打工过程中,因不识字而饱受欺凌和剥削。他曾在一位举人家当杂工,任劳任怨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,反而被诬陷和毒打。这次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,以及穷人因不识字而遭受的苦难。 为了筹集办义学的资金,武训选择了当叫花子。他带着一个破旧的平底锅,四处乞讨,将所得的钱财全部用于兴办义学。武训的义举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,他先后办起了三所义学,让无数贫穷的孩子得以接受教育。 武训的行乞兴学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,他的义举得到了清廷的赞扬和表彰。光绪帝还为他颁发了“建坊施表”的荣誉。武训死后被尊为“义乞”、“乞圣”。 著书者认为:《武训传》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奋斗和奉献的传记,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呼唤教育公平的作品。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封建社会下,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,为改变社会的不公和推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1948年夏天,电影《武训传》开始由中国制片厂筹摄,解放后又经原编导者修改,于1950年10月由昆仑影业公司完成拍摄。 电影《武训传》在公演后出现了很多表彰文章,反响很大,同时也有争议的声音。这也引起了领导高层的关注。而随后电影被批判,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。其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是复杂而深远的,涉及政治、文化、社会等多个层面。 首先了解一下批判的历史政治背景:新中国的成立与意识形态统一的需要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,政府致力于统一思想意识,推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。在这一背景下,对文化艺术作品的政治性批判成为巩固新政权的重要手段。 1951年5月20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社论《应当重视电影〈武训传〉的讨论》,指出武训生于内忧外患时代,却不去反抗斗争,反而奴颜婢膝行乞办学,这种人不值得歌颂。这标志着对《武训传》批判的开始。 这一批判反映着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。一是阶级斗争的尖锐性。当时中国正处于民主革命尚未完成、阶级斗争尖锐的时期,土改和镇压反革命运动正在开展,抗美援朝战争也在进行。这种背景下,需要强调敢于斗争、敢于胜利的精神。二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。五四运动后,封建文化逐渐失去生机。而《武训传》中武训兴办的义学被认为是封建文化的延续,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相悖。 批判的深刻意义在于意识形态的统一。对《武训传》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统一的一次重要实践,旨在通过批判影片中的反动思想,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。 公开批判也开了政治批判的先例。这次批判开创了用政治批判解决学术争论的先例,对后来的文化批判产生了深远影响。《武训传》的批判进一步推动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清理,有助于新文化、新思想的传播和发展。 电影批判带来了艺术创作的反思。这次批判也促使艺术家们对艺术创作进行深刻反思,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、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精神的作品。 这次电影批判引起了全国性的大讨论。对《武训传》的批判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,社会各界纷纷发表意见和看法,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。 时至今日,对《武训传》批判的历史反思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,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潭。《武训传》被批判的历史背景复杂而深刻,其历史意义也体现在多个方面。它不仅是对一部电影的批判,更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统一、文化批判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映。 |